更新时间:2025-08-30 04:02:55
在我看来这是120年以来最佳电影结局的最佳定格,新人演员李秉宪也因为主演了这部电影一跃成为当时韩国最红的男明星,影帝宋康昊也表示,参演这部电影是他演员生涯中最值得怀念的花样年华。
这部千禧年上映,由朴赞郁执导的共同警备区,这也是他所执导的第三部电影,在之前指导的票房口碑都不佳的情况下,共同警备区显然也已经成为决定朴赞郁导演生涯命运的一部作品。 电影一经上映就大获成功,成为了当年韩国国内最卖座的影片,朴赞郁也一跃晋升为一线导演,这才有了他后面更著名的复仇三部曲(《老男孩》《亲切的金子》《我要复仇》),共同警备区的故事改编自韩国作家朴尚渊的小说《DMZ》,讲述了一段朝鲜半岛的非军事区中关于南北双方四名士兵之间的隐秘友谊。 说到本片的片名,共同警备区JSA.实际上是朝鲜半岛非军事区中一个特殊的区域,位于板门店附近,是朝韩双方唯一的直接接触点,从1953年诞生以来,两国摩擦不断,这区域也一直被视为是地球上最紧张的地域之一,同时,也是冷战时期东西方对峙的象征,不过,随着90年代冷战的结束,国际社会对朝鲜半岛的关注越来越高,朝鲜核问题也逐渐成为了焦点,也是电影《特工》的背景,韩国国内对和平统一的呼声也日益增高。 当时的第15任韩国总统金大中希望改善南北关系,推动半岛和平进程,于是开始在任期内推行阳光政策,并在2000年的6月和朝鲜领导人金正日举行了南北分裂以来的首次首脑会晤,双方还签署了南北共同宣言,承诺进一步推动和解与合作,影片共同警备区,可以说就是踩着这样的时代脉搏在同一年上映的。 这部电影还在2007年被韩国总统卢武铉(电影《辩护人》的原型)亲自送给了朝鲜领导人金正日,也得到了对方的称赞,而那张足以载入影史的经典镜头,就拍自朝韩边境的板门店,在那里有一条50公分宽的水泥分界线。 以这条线为直径方圆800米的区域,就是韩朝两国的共同警备区,两国在那附近埋设了大量的地雷,就是为了不让彼此跨过这条边境,甚至就连影子也不能越过这条线。
这个被昆汀狂赞的电影结局,用一张照片的方式将故事里的四人定格在了同一个瞬间,由于在几个人面容上的镜头和逐渐褪去的颜色,就像是对他们几个人曾经发生过的这段短暂友谊的祭奠。定格不只是他们作为个人的友谊,更是两国迫切统一的愿望。这是当时一个美国女游客来共同警备区参观,结果帽子掉到军事分界线那边,吴把帽子捡起来还给他时,被抓拍,结果发现这张相片上地下室团伙都在,且是他们唯一的合照。
只是那时他们还互不认识而已,这个结尾令人唏嘘,如果他们没有相遇是不是更好些,这个设计十分惊艳的结尾背后其实也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在影片还不到1/3的时候。插入了一段美国游客游览板门店的片段,这个片段对故事的推进其实一点作用都没有,甚至有点乱入的感觉,为什么不删减掉呢,因为朴赞郁之所以加入这个片段,是有他的政治意图的。
在他上大学的时候,正是军人独裁,社会动荡的时刻,受民主化热潮的影响,朴赞郁思想有点左,他甚至在之后来加入了韩国最激进的左翼党派民主党,这场帽子过界的戏,正是为了反对右翼保守势力制定的国家保安法。 此法由李承晚政府在1958年制定,目的是为了对抗朝鲜以及威摄韩国国内同情朝鲜的学者和民众,再加上90年代韩朝关系缓和,因此要求废除该法的呼声愈加高涨。朴赞郁说,他就是要用这部电影对那些反对统一的家伙们表示别嘚瑟,另外,这个片段对故事推动可有可无,所以在成片时,为了保证时长,很有可能被制片人剪掉。 朴赞郁正是料到了这点,于是决定来个精彩的重构,精彩到制片人都不忍心剪掉,这才有了黑白相片式的结尾,这个结尾甚至会给人一种在另一个时空里四个人都开心活着的错觉。有意思的是拍下这张照片的来参观的美国游客,而李秉宪所饰演的士兵上前阻拦,被定格的照片也意味着他国勿扰韩朝内政。
用导演朴赞郁的话说,他是想以一种观察者的身份来看待电影故事的结束,我们观众也好像跟着苏菲的视角看完了整个事情的发展,在原著的小说当中,苏菲这个调查员本来是一个很守旧的男性角色,朴赞郁把她改为了女性,也从一开始就铺垫,她在共同警备区这个地方显得有多么的格格不入。 无论是南北双方,还是他自己的上司,都对苏菲充满敌意和压迫感,所以最后,苏菲掩盖真相的行为也是她的一种反抗,在意识形态对立之下,战争和政治对普通人只不过是情感的摧残。
整个电影看完,不难发现里面的很多桥段设计非常的日常,像是几个人在哨岗门口做游戏,站岗的时候互相吐口水,都是很有喜剧感的场景,但是观众的情绪又一直维持在很紧张的情绪,因为电影本身他一直在讨论的是一个严肃的事情。 也就是战争对于民族的分裂和伤害,所以即便他们是在嬉戏打闹,都被设计成了掰手腕这种很有隐喻性的游戏,也让这种不安的对抗氛围贯穿全片,导演解释说是源自于片中角色要保护民族的同种性。 他们彼此欣赏,但同时又有责任,必须否定自己的感情,而这种充满矛盾的感受也一直伴随着观众始终,如果我们把故事中的李军士和吴军士看作是韩国和朝鲜关系的隐喻。 片中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设定可以解读,比如李称呼对方是大哥,在第一次地下室喝酒的时候,还想和大哥秀秀肌肉,一脸傲娇的展示自己的出枪速度,大哥表面上称赞了两声。之后自己补枪上膛的气势瞬间就把李给镇住了,这就好像是一种对朝韩双方对立状态的一种解读,秀可以,但千万别逼着对方动真格的,之后李给他们带的礼物也非常有意思。 给大哥带的是打火机,给小弟带的是一本美国杂志,这也是韩国自认为在接受了西方制度之后比朝鲜优越的两个方面,制造业和文化产业,而吴和郑收到礼物的时候,也都很喜欢,也都觉得美国的东西很厉害。 到了影片最后,吴还是把打火机还给了对方,表面上可以理解为他不想睹物思人,是想忘掉这段关系,但结合吴在吃巧克力派时候说的话,这其实也是在表现朝鲜对待西方优越事物的一种态度。
而因为杀了郑深感自责的李,在走下楼赴死前也没有带上这个打火机,而是把它留在了桌子上,苏菲身为一个观察者,看着打火机时的疑惑表情,也恰恰是电影所表达的一种对朝韩两国现状的思考。和亲手扼杀的民族情感相比,得到这枚打火机真的值得吗? 开篇我们也提到了共同警备区可以说是朴赞郁导演生涯的转折之作,而这部片子同样也被视为象征了韩国电影工业化从初步走向成熟的代表作,也成功将韩国电影推向了国际市场。 如果回顾电影上映的2000年,那时候也正是全球一体化热潮席卷世界的时期,人们向往和平,呼吁团结,电影的气质和主题也契合了大众心中的期许,如今距离电影上映已经过去了25年之久,朝韩两国的发展局面却跟当初电影中展现的那份愿景相距甚远。 正是印证了那句老话“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先看到的是大陆统一台湾?还是是韩朝之间的统一?不得而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目之所及全员讨厌